您现在的位置是:IT资讯 >>正文
出柜率、上架率、负载率,数据中心运营的三个重要指标,你知道吗?
IT资讯3582人已围观
简介这三个指标,估计是每个数据中心运营人员都绕不开的话题。说实话,我刚入行的时候对这些概念也是一知半解,感觉都是在说利用率,有啥区别呢?后来做了几年甲方的IT管理,又接触了不少乙方的项目,才慢慢体会到这三 ...

这三个指标 ,出柜估计是率上率数每个数据中心运营人员都绕不开的话题。说实话 ,架率据中我刚入行的负载时候对这些概念也是一知半解 ,感觉都是心运在说利用率,有啥区别呢 ?个重
后来做了几年甲方的IT管理,又接触了不少乙方的指标知道项目 ,才慢慢体会到这三个指标背后的出柜门道 。别看都是源码库率上率数百分比,但每个都有自己的架率据中玩法,用好了能帮你省不少钱,负载用不好就容易踩坑。心运
先把概念理清楚
出柜率算是个重最直观的了,就是指标知道看你租出去或者用掉的机柜占总机柜数的比例。比如你有1000个机柜 ,出柜用了800个 ,出柜率就是80% 。免费模板听起来很简单,但实际操作中问题不少。
我之前在一个金融客户那里 ,他们账面上出柜率有85%,看着挺不错的。但仔细一看 ,有不少机柜里面就放了一两台设备,空间浪费得厉害。这就引出了第二个指标。
上架率关注的是机柜内部的空间利用情况 。一个42U的机柜 ,模板下载你用了21U,上架率就是50%。这个指标更能反映空间的实际使用效率。
负载率则是从用电角度来看的,设备实际功耗占机柜额定功率的比例。比如一个机柜配了10kW的PDU ,实际用电5kW,负载率就是50%。
怎么说呢,云计算这三个指标就像体检报告上的不同项目,都很重要,但关注点不一样。
实际运营中的观察
我接触过的数据中心 ,出柜率普遍都不低,大部分能做到70%以上。毕竟机柜租金不便宜,空着也是浪费。但上架率和负载率就参差不齐了。
前段时间去一个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中心调研,他们的亿华云情况挺有代表性。出柜率92% ,看着很不错 ,但上架率只有60%左右。原因也很简单 ,很多1U服务器只用了一半的插槽,2U的服务器经常只装了一块CPU 。
负载率就更有意思了。我见过一些传统企业的数据中心 ,服务器配置很高 ,但实际业务负载很轻 ,CPU利用率经常在10%以下。算下来负载率也就30-40%的源码下载样子 。
但是 !这并不意味着利用率低就是坏事。有个制造业客户跟我说过,他们宁愿保持较低的负载率 ,也要确保关键业务系统有足够的冗余 。毕竟生产线停一分钟损失就是几万块 。
不同类型数据中心的差异
说到这里想起来,不同类型的数据中心,这三个指标的表现差别还挺大的。
IDC机房一般出柜率都比较高,毕竟是商业化运营,空置率直接影响收益。我了解到的几家大型IDC ,出柜率基本都在85%以上。但上架率就不一定了,因为客户的需求千差万别,有的要高密度部署 ,有的要预留扩展空间 。
互联网企业的自建机房通常上架率比较高,因为他们对硬件标准化程度比较高 ,能做到比较紧密的部署。我参观过某大厂的数据中心,上架率能做到80%以上 ,密度相当高。
传统企业的机房就比较保守了,出柜率、上架率都不会太激进。一方面是业务增长相对稳定 ,另一方面是对可靠性要求更高,宁愿多留一些余量。
金融行业的机房负载率一般控制得比较严格 ,很少会超过70%。监管要求和业务特性决定了他们必须保留足够的冗余。
优化这些指标的一些思路
经过这些年的观察和实践 ,我觉得优化这三个指标需要综合考虑 ,不能只盯着一个。
提升出柜率的关键在于需求预测。我见过不少企业一次性采购了大量机柜,结果业务增长没跟上,机柜闲置了好几年 。现在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分期建设 ,根据业务发展情况逐步增加机柜数量 。
上架率的提升要靠标准化 。硬件规格统一了 ,部署密度自然就上去了 。我之前帮一个客户做过整改 ,把原来五花八门的服务器型号统一成两三种,上架率从50%提升到了75% 。
负载率的优化就复杂一些了。虚拟化、容器化这些技术能提升资源利用率 ,但也要考虑业务特性 。我觉得关键是要建立动态的资源调度机制,让计算资源能够灵活分配。
顺便提一下 ,现在有些企业开始用AI来优化资源配置,效果还不错 。通过分析历史数据预测资源需求 ,自动调整虚拟机分布,能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提升负载率 。
几个实用的管理建议
建立定期的盘点机制很有必要。我建议至少每季度盘点一次,看看哪些机柜利用率偏低 ,哪些设备可以整合 。这个工作虽然麻烦,但能发现不少优化空间 。
监控工具要跟上 。现在有很多DCIM系统可以实时监控这些指标,比人工统计准确多了 。我们用过施耐德和伊顿的产品 ,都还不错,就是价格不便宜 。
制定合理的目标值。我觉得不能一味追求高利用率 ,要结合自己的业务特点 。互联网企业可能追求80%以上的上架率 ,但传统金融企业保持在60-70%可能更合适 。
重视电力规划 。负载率看着不高,但电力容量可能已经不够了。我遇到过这种情况 ,机柜还有空间,但配电已经满了,新设备上不了架。
写在最后
这三个指标说起来简单,但真正用好并不容易。我觉得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业务特点的平衡点 ,既要提升效率 ,也要保证可靠性 。
现在云计算这么普及,很多企业也在重新思考数据中心的定位。是继续扩建自己的机房,还是更多地使用云服务 ,这个选择直接影响到对这些指标的要求。
我个人的观点是 ,无论技术怎么发展,对基础设施效率的关注都不会过时 。只是评估的方法和标准可能会有所调整 。
你们在管理数据中心的时候,这三个指标都做到了什么水平?有没有遇到过什么有意思的问题 ?
Tags:
转载: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网络,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“信息技术视野”。http://www.bziz.cn/news/541e399455.html
相关文章
一种新兴的身份安全理念——身份结构免疫
IT资讯随着组织的数字身份数量激增,基于身份的网络攻击活动也在不断增长。在身份优先的安全原则下,新一代身份安全方案需要更好的统一性和控制度。而在现有的身份管理模式中,组成业务运营的各应用程序和服务需要依赖特定 ...
【IT资讯】
阅读更多NFC 正成网络犯罪新目标,恶意攻击数量半年激增35倍
IT资讯全球性威胁蔓延态势一种针对近场通信NFC)支付系统的复杂新型恶意软件活动已演变为重大全球网络安全威胁。该攻击最初仅在东欧地区出现,如今已发展为全球性现象。ESET研究人员于2023年底首次在捷克银行客 ...
【IT资讯】
阅读更多全面 MCP 安全清单:守护 AI 驱动型基础设施安全
IT资讯当前,各行业组织纷纷加速布局 AI 驱动型基础设施,全力打造 “AI 为先” 的运营模式。然而,安全防护建设却明显滞后,成为一大短板。基于大型语言模型LLMs)和多组件协议MCP)构建的多智能体系统, ...
【IT资讯】
阅读更多